官方QQ
官方微信
手机版
您的位置:首页 >课程思政文件>详细内容

课程思政文件

专家解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一)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19 15:09:25 浏览次数: 【字体:

课程思政要把准“四个高度融合”的内在逻辑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

教育部

2020-06-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以及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的高度融合,寓价值观引导于教育教学之中,切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一体贯通,解决好立德树人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是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高度融合,集育德育才于一体。教育是人类传承知识文明、培养青年人才、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并由知识技能传授和价值观引导共同构成基本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理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职责任务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教书育人能力的重要体现。如何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二者高度融合,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兰州大学始终坚持老中青“传帮带”,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将兰大特色的育人经验传承创新,将励志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激励和带动广大教师树牢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既当好知识传授的“经师”,更做好价值引领的“人师”。

  二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高度融合,汇聚强劲整体合力。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让学生享有更好的教育,实现全面的发展。思政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任何一门课程都在传递价值、塑造价值,任何一门课程都在努力把学生塑造成更好的人。《纲要》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提升,也是对思政课程主渠道的补充和支撑。专业课程的专业性使其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要激励和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围绕如何将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开展思考和实践,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内涵、不断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高度融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兰州大学按照“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推动全部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融入德育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具体到教学章、节或知识模块、知识点和学业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建设了《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走近核科学技术》《文科物理》等一批富含思政元素,广受学生欢迎的线上和线下金课。

  三是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高度融合,辩证把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实践的理论必然是空洞的理论、僵化的教条,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纲要》提出,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及时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展现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强大说服力、指导力、引领力的重要方式,是擦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堂鲜亮底色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积极开展实践探索的同时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努力将个案研究与共性拓展高度融合。通过对某一门课、一类课的探索和研究,凝练总结个体经验,进而将课程思政从一种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创新逐步落实为一种具有实际内容支撑的可推广、可督导、可监测的课程建设标准,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有效统一、指标牵引和任务牵引的有效统一、效果评价和内容考核的有效统一。兰州大学先后组织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课程思政讲课比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等,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截止目前,学校3000余门专业课、225门通识教育课、73门在线课程已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并从中遴选了122门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重点示范课程进行建设,13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和通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四是统筹推进和分类施策高度融合,尊重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是资源开发,关键是教学设计。《纲要》提出,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只有让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本课程中自然长出,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相得益彰、合而为一,才能真正彰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润物无声的效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全面发力、全员动员,紧紧围绕《纲要》的总体部署,与“双一流”建设任务统筹起来,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统筹起来,与“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统筹起来,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统筹起来,出台相应的制度和举措,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兰州大学制定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方案、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等,实行课程思政责任制,各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团队负责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探索、挖掘;各教学单位党委书记、院长负责课程思政内容的审核、把关和监督;教务处、党委宣传部统筹负责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从教师主体、课程载体、课堂阵地等多个维度,针对人才培养特点、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思想特征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明确了哲学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医学、体育和艺术等不同类别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重点。健全建立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健全动态化、常态化评价机制,选树教学典型、建设课程典型,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革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兰州大学党委书记 马小洁)


专业不减量 育人提质量 “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


 教育部

2020-06-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期,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是在当前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关键举措,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导。

  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

  教育部2018年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是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举措。在“三全育人”总体工作格局下,教师队伍是育人的“主力军”,课程建设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开创课程思政工作的良好局面。复旦大学成立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制度优势构建“三线联动”创新机制,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心线”,强化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做实党支部建设“生命线”。“三线联动”实现了从学校大脑中枢到每位教师神经末梢的一体化联动,压紧压实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激发全体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体活力,形成课程育人合力。

  课程思政建设要全面落实“两个所有”要求。

  高校课程思政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所以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只建几门课的样板房工程,而是要按照“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全面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复旦大学已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目前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已覆盖所有院系,示范专业已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并向理工科院系持续延伸。

  课程思政建设要强化组织实施,应以工程思维落实落细建设计划,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标准,绘好“路线图”,确定“任务书”,列出“时间表”。复旦大学2019年发布《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对示范专业、医学整体思政、示范课程、教材建设、育人队伍、理论研究等六个方面的三年攻坚均形成了分年度计划,从质量和数量上提出了工作目标和具体指标。以示范课程建设为例,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规模并实施质量验收,促进课程思政提质增效,各门课程育人功能不断充实完善。

  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度浸润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切忌“贴标签”“两张皮”式的生搬硬套,应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价值塑造内生为课程教学中有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复旦大学自课程思政建设之初即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原则,坚持“方向上旗帜鲜明、方法上润物无声”。一方面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所有课堂的内在品格培育功能。另一方面要求做到“专业不减量,育人提质量”,思政元素应与专业知识内容交织交融、相辅相成,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的点睛之效,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同时,复旦大学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育人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积极探索适合各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内容和方法,增强课程思政针对性和亲和力。人文社科类课程是涉及意识形态核心的关键课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铸魂育人,贯穿各门课程,并构建起“专业课程—前沿讲座—实践项目”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将学科建设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理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注重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物理学系蒋最敏教授在“力学”课讲授变质量系统时,根据公式推导顺势介绍我国火箭技术发展历程,既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物理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上海医学院以人文医学教育为载体促课程思政落地生根,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以今年春季学期为例,医学各门专业课第一时间将上医及附属医院抗疫“国家队”的硬核事迹结合到课堂教学中,用来自一线的最鲜活教材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

  三年多来,复旦大学不断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积极促进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在全校营造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接下来,学校将在《纲要》指导下,扎根百余年来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复旦教育传统,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面体现“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复旦育人特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掌握未来的复旦人。(复旦大学副校长 徐雷)


把好“指挥棒” 抢占“主战场” 建强“主力军”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

教育部

2020-06-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新举措,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指示批示精神,研究制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建设内容、教学体系、课程分类、师资建设、政策激励、支持保障等方面,形成了全面覆盖、类型完整、层次递进、保障有力的体系性建设意见,对进一步深化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明确了工作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根本,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好“指挥棒”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关键环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事关立德树人,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学校党委要把好“指挥棒”,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切实把课程思政建设放在特殊重要的地位,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要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导向,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提供条件保障,强化督查检查。

  二、课程建设是基础,切实推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抢占“主战场”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堂是育人的“主战场”。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孤岛”现象,未能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育人合力。《纲要》深刻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这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痛点和问题所在。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交织的复杂背景下,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将思政教育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深入研究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切实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用鲜活的例证、可信的论据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丰硕成果,将课程思政内容贯穿于德智体美劳全员全程全方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

  三、教师队伍是关键,不断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能力,建强“主力军”

  师者,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是教授课业知识和能力的“授业者”,还应该成为传播品德和价值的“传道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纲要》对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要求,同时对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出了多项工作举措。例如,提出搭建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专项能力建设,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等措施。这既包含着对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培养塑造,又包含着对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淬炼提升,也包含着对教师综合素质能力全面评价机制的换挡升级。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我校探索实施“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计划,要求每个学院每年至少培育1个课程思政教师团队,5年内培育5-8个课程思政教师团队,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全校建成一批“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发挥课程思政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主动性,使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为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提供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工程,面对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高校思政体系建设也面临着新挑战、新使命。《纲要》的印发实施,必将进一步提质升级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模式,打造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我们坚信,高等学校只要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凝聚起思政教育育人合力,在一以贯之中常抓不懈、在久久为功中守正创新,必定会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不断强化提升,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引领时代的一流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靳诺)





终审:课程思政管理员
【打印正文】
Baidu
sogou